晶报评委员提案获快速回应当成为新常态
晶报评:委员提案获快速回应当成为“新常态”
公众更希望快速回应能成为“新常态”,而不是只局限于个案。这里所指的“快速”,倒未必一定要是在20小时之内,但回复的速度至少不能让委员们感觉太慢和不满
2月9日下午,在政协分组讨论第5组的讨论会上,省政协委员陈利浩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,他“抢麦”发言说:“我的提案正式提交不到20个小时,就有职能部门领导请我去商讨细节,这算是史上最快提案办理了吧?”
7日下午,在政协各界别委员代表座谈会上,陈利浩抢得了“头麦”,他向大会提出了关于“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审判司法资源”的提案。9日上午,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局长马宪民便找到他进一步了解提案细节,这让陈利浩觉得非常兴奋。
《南方日报》在报道这则新闻时,用的标题是《委员提案喜获“史上最快回应”》,这“喜获”二字意味深长。若说政协委员提案获得快速回应是喜事,那么也就意味着一些提案被回应得没那么快,或者并不能让委员们感到满意。
几天前,广东省政协委员吴小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,“我去年的提案还没得到回复”,受到各界关注。随后,相关机构负责人回复称,对吴小莉的提案非常重视,已于2014年5月给予了回复,并以书面的形式寄送给本人,但可能是香港地址寄送出现问题,所以对方没有收到。这样的回复部分回答了公众疑问,但也有网友表示,回复提案如此严肃的事情,“地址出问题”这样的理由虽然可能是事实,但也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如何更好回复委员提案的现实问题。而在是否回复之外,还有一个回复的质量和是否令委员们满意的问题,若将这些考量因素都计入,恐怕还会发现更多有待完善的问题。
回到省政协委员陈利浩获得“史上最快回应”一事。出现这样的情况当然是好事,但公众更希望快速回应能成为“新常态”,而不是只局限于个案。这里所指的“快速”,倒未必一定要是在20小时之内,但回复的速度至少不能让委员们感觉太慢和不满。当然是倡导速度的同时,我们同样关注质量。
延伸阅读